這個項目是對西班牙一座醫院花園的改造,旨在通過設計建造,將整個花園的景觀風格統一起來。項目位于的地方,之前坐落著一個結構復雜的建筑物,1974年被拆除,但濃厚的歷史韻味卻遺留下來,讓人仿佛回到了15世紀的早期階段。在1974年的拆遷過程中,只有古老的看護院中的教堂十字型翼部、Capitulet和Santa Lucia(十六世到十八世)小教堂幸存了下來,它們與醫院的入口緊密相連。
現有的花園位于街道上一片輕微架高的場地上,與周邊醫院的第一條石頭街區相呼應,大街的設計沒有太大的改變。場地系統中的泥土小道錯綜,形成一個復雜的幾何形態,場地中,劃分出不同區域,各個區域栽培的植物品種各不相同。此外,場地系統中還留有考古的痕跡,它們散落分布在綠色空間中,成為花園的又一大特點。隨著環境的變化,整個公園的景觀與之前被破壞的建筑結構碎片相結合,改造的效果將更為顯著。景觀改造計劃只用一種材料——粗面磚來翻新后的花園,這種磚是由很多塊玄武巖組成的,規劃者將其設計成笛卡爾幾何的形狀,作為花園的主要步道。與此同時,舊看護院教堂的耳堂如今也改建為圖書館。
整個公園的地面并不是十分平整,偶爾會有塌陷的地貌出現。其中一塊塌陷的土地上沒有植被,設計者準備將其種植為橘子樹果園,并與散步在景觀中的考古遺跡相適應融合。項目中,還存在其他的考古細節。值得一提的是醫院里的古老教堂,其規模已經超過了附近的Santa Lucia教堂。得益于優秀的地理位置以及天然的庇護,花園整體才可以保持的如此完好?;▓@的整體翻新將會保留現有的出入口,只不過在入口處會設計一個鋼架結構的門廊。此外,花園翻新后將會增加兩個出入口,一個緊挨著插畫博物館,通過拆除一些多余的舊墻而拓展出來。另一個出入口的位置比較重要,就開在醫院臨街處,當然這個口也通向花園和圖書館,用于連接的坡道鋪得非常平緩。
穿過坡道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醫院老房間的24根石柱,形成了一個新的室外“大廳”。人們進入花園,穿過有坡度的空地,到達這個遍布石柱的廣場,接著就可以來到醫院的哥特式大門門口。孩子們在遍布綠植的廣場上玩耍,各種爬墻植物爬滿了Capitulet小教堂的外墻,美麗的鮮花正在綻放。這樣的醫院花園,充滿了考古價值和植物多樣性,可謂是花園設計的經典案例。
悉尼科技大學校園綠地是悉尼市中心的一所校區,因其“野獸派風格”建筑風格和極為有限的城市空間而聞名。悉尼科技大學位于悉尼人口最為集中的城區之一,學生、校園職工以及普通大眾在自然環境下交談、休息的機會極為有限。這個項目將一片空間變為一座綠洲,為學校和周邊社區創造了一個人性化、具有互動社交性的核心空間。
悉尼科技大學的設計愿景是打造一處充滿活力的戶外空間,從而第一次真正地為校園打造一個心臟地帶。設計任務書中也充滿了業主希望激活校園的期待,從而打造一個“吸引人停留的校園” - 一個充滿活力、相互連接的空間,不僅將校園學生聚集在校園中,更給他們一個無法拒絕停留的理由。
設計師期望將這個項目打造成一個真正以人性化體驗為中心的場地。從競賽開始,澳派景觀設計工作室始終以一個核心原則為指導,那就是人群體驗是校園空間核心。每一處細節、每一處的標高變化、每一個行動都是為了確保為人們提供一處可以相聚互動的空間。整個項目設計以具有強烈特色的概念設計分析為主導,將場地劃分為三個豐富的景觀體驗空間:
中心綠地(一處寬廣的、充滿陽光的開放草坪)、中心廣場(具有鋪裝特色的露天劇場)和愜意花園(種有茂盛植物的美麗小聚會空間)。每個部分的位置選址都經過了精心的安排,全面考慮了場地朝向、光照、流線、場地功能用途及周邊建筑開發計劃情況。
我們在設計中還遇到了一個重要的技術問題。悉尼科技大學本身是一座大型的城市屋頂花園,在其下方是校園運動館和存有一百萬圖書的圖書檢索樓。項目場地內有完美的防水系統,而且在場地中心還需要建造一個600mm 高的基準面,不僅滿足種植覆土深度需求,而且還提供了一處寬敞的、連續的、滿足不同需求的結構座椅邊緣。
每個景觀體驗都呈現了不同程度的互動。“中心綠地”內有可移動的、臨時設置的元素,如遮陽傘、可移動的座椅、躺椅和地毯,這些都可以每天放置在灑滿陽光的草坪上。不僅如此,我們還為這個空間特別定制了許多獨特的體驗,如可移動的公共小品、定制的雙層預制座椅,最終打造成這一個真正難以忘懷的獨特空間。
“愜意花園”也是一處充滿創意的新穎空間。由于受到校園下方體育館和籃球場的限制,我們巧妙地上抬地面,從而滿足特色樹木的覆土深度需求。再加上一系列栽種了美麗鮮花的私密空間,并以線狀燈光為吊頂裝飾,整個空間極其適合舉辦具有私密性、小規模的活動,如學習、打乒乓球以及用餐。在花園內,還配有桌椅、遮陽傘以及電源插座,為學生和周邊社區提供了一處便利的舒適空間。
自2015 年2 月完成以來,本項目已經成為悉尼市中心高度都市化區域中一處重要的綠色空間。項目不設圍欄的設計以及寧靜的多功能環境不僅吸引著校園內的學生和職工來到這里,更吸引著周邊社區的人們。如今,悉尼科技大學里的這處全新公共中心向人們證實了綠色基礎設施的益處,展示了具有社交互動性的基礎設施所帶來的活力,展現了城市綠化和場所營造的真正魅力。
一、項目基本情況
面積:占地510畝
位置:臺灣桃園縣龜山鄉
規模:總投資500億元新臺幣
戶型設計:一室一廳約46平米和一室兩廳約73平米的兩個等級
戶數:4000戶(已建成2000戶左右)
交通:每天上下午各有一班免費班車前往臺北市區
定位:集養老、醫療、文化、生活、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銀發族小區”
入住資格:年滿60歲、且接收長庚醫院身體檢查證明健康狀況合格。
二、項目特色
1、寬闊優雅的養生環境:享受17公頃青青草原、體驗野趣農園、漫步休閑棧道,遠離城囂煩惱,沉浸在大自然中,提供最佳的健康養生環境
2、全方位的照護規劃:為銀發族體貼設想的全方位照護服務,兼顧保健、醫療、養生、休閑、娛樂,滿足銀發族的生活需求,享受家庭、社會的溫暖關懷。
3、養生文化代代相傳:塑造多元養生文化,豐富退休生活價值,規劃調養身心的休閑活動,參與社團活絡人際,提供文化傳承的發展機會。
4、住得好,付得起:全村4000戶不同坪數住房,有良好的經營管理質量,規劃多元的銀發學員課程,舉辦多樣化的社團活動、藝文表演、學習課程,豐富生活內涵,安排住戶中學有專長者擔任教學或服務工作,貢獻人生經驗,真正享受快樂優質的退休生活。
三、居家式養老的特色規劃
全區無障礙環境設計:
1、專為銀發族設計的生活空間,室內外全面無障礙全村旅游的景觀設計
2、緊急救援服務,每戶設有緊急呼叫設施,以及全天候監控中心,隨時提供緊急救援服務
完整的小區機能:
1、設有超市、書局、銀行等商業區
2、設有小吃店、中西餐廳、宴會廳等餐飲區,提供團膳以外的選餐服務
3、設有體育館、健康俱樂部、水療池、游泳池等休閑設施,增進健康體能
4、設有會議廳,可舉辦大型活動及銀發族相關議題研討會,增進小區活力
5、設有招待所,提供家屬探訪的住宿需求。
宗教活動場所規劃:
尊重個人宗教信仰,設置各種宗教聚會場所,滿足心靈需求。
網絡化小區:
每戶均預留網絡線路,并向住民訪客提供無線上網
四、社區設計
介于養生村南村與北村之間,中間由計劃道路貫穿分割成左右兩側,總面積約25.67公頃,其中左側4.17公頃,右側21.5公頃,全區可活動面積約9.6公頃,環山步道總長1456公尺。
其中,養生文化村戶外公園占地約15公頃以上,在動物生態部分目前有鳥類23種,爬蟲類5種,另有具生態指標意義之昆蟲獨角仙及鍬形蟲等活動棲息。
植物種類目前具有241種原生種,園區植物具有500種以上,其中喬木120種以上,依四季變化分別可看見不同樹種之開花、結果、紅葉及新芽,并具有香氣性、誘鳥性、采果性與季節顏色變化性,林蔭與生態性植物樹種。
特色步道系統:
從老人的寢居地步行到餐廳,從房間步行到餐廳平均要走約七八十公尺的路。一天內往返六次,在室內走約五百公尺,而刮風下雨則可以在走廊散步,而走廊的長度至少可以走30分鐘而不會重復,從而保證每天的運動量。
1.和緩步道/低氧步道
鋪面以高壓水泥磚為主,利用此步道串聯各棟及全區使步道成為環裝系統,坡度控制在12.5%以下,可供年長者使用。動力中心至山頂工作平臺間路段,則可提供高爾夫球車使用以及緊急事件處理。
2.休閑步道/中氧級步道
鋪面為刷石子,此步道所需活動量略大于和緩步道,坡度在25%以下。在環山步道系統下增設另一條步道,增加動在線的趣味性與挑戰性。
3.休閑步道/高氧級步道
鋪面為頂鑄石板步道,提供活動力較強且體能情況良好者使用,其間坡度變化大,利用階梯達到高氧的活動。
4.休閑步道/中至高氧級道
林棧道以斜坡及階梯穿插,提供喜愛走樓梯者使用,其間搭配木平臺,除休憩外還可親近自然環境。
斯坦福大學,全名小利蘭·斯坦福大學,或譯作史丹佛大學,通常直接稱作斯坦福大學,是由時任加州州長及參議員的鐵路富豪利蘭·斯坦福,及他的妻子簡·萊思羅普·斯坦福于1891年創立的,至今已經有120多年的歷史。關于學校的名字,傳說當年斯坦福夫婦攜16歲的愛子赴歐洲旅游,愛子不幸死于黑死病。為紀念愛子,斯坦福夫婦創立該校。
說起浪漫水城,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意大利威尼斯。然而殊不知在荷蘭的一個角落里,一個水上小城絕不遜色威尼斯,甚至比威尼斯更像世外桃源!
這里遠離塵囂,純凈而祥和,完全不受汽車轟鳴的侵擾,船是這個靜謐的村鎮中唯一的交通方式。
想象一下:一個滿眼綠色的小院,坐在院子里就可以看到窗外綠色的田園以及一條明亮安靜的小河,你可以一邊喝著咖啡或熱茶坐在窗邊,窩在沙發里,感受著這個與眾不同世界!